各位朋友,麻烦大家右上角点个“关注”,这样就不会错过精彩内容,随便什么时间都能查看。 眼下气温渐渐升高,很快就要进入夏天了。趁着这样一个时间段去海边走走,捞点海鲜尝尝鲜,真是再惬意不过的事情。 尽管电视新闻和科普账号反复提醒,但还是有人为了那一口“鲜”而冒险,结果把自己送进了医院。 在这批战利品中,她一眼就认出了织纹螺,这种螺因为毒性大而频频出现在新闻报道中。 才过了一个小时,她的四肢就开始发麻,接着嘴唇也跟着麻木,胸口憋闷得喘不上气来,最后被紧急送往医院。 这样的事情并不是个例,近年来因为食用织纹螺而导致中毒甚至死亡的案例屡见不鲜。 根据深圳市龙岗区发布的消息,织纹螺体内含有的河豚毒素比砒霜还要毒,只需0.5毫克就能致命,而且高温烹煮也无法彻底破坏毒素。 即使各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多次发出警告,仍然有人因为贪图它的“鲜美”而冒险尝试。 2024年5月,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明确将织纹螺列入禁食名单;8月,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也发布了风险提示,要求商家不得销售此类螺类。 然而在一些外卖平台上,仍有不良商家打着“海瓜子”的幌子违规售卖,面对质疑时,他们竟然还振振有词地说“有人想吃就能卖”。 这种毒素并不是螺类自己产生的,而是它们通过摄食海洋中的有毒藻类,在体内逐渐积累起来的。 福建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指出,每年4月至9月是织纹螺毒性最强的时候,此时食用尤其危险。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警示提到,河豚毒素很稳定,普通的烹饪方式根本没办法分解。 中毒者初期会感到口唇麻木、四肢无力,随后可能发展为呼吸困难、休克甚至心脏骤停。 早在2024年6月,浙江媒体就报道过一位51岁的女性因食用两捧织纹螺后心跳骤停,经过9分钟的心肺复苏才恢复生命体征。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的肖阳海医生解释说,毒素的潜伏期最短只有5分钟,最长可达4小时,目前还没有特效解毒药,治疗只能依靠洗胃、血液灌流等物理方法清除毒素。 令人担忧的是,织纹螺常常被伪装成“海瓜子”混进市场,记者在外卖平台购买的“香辣海瓜子”经鉴定实为纵肋织纹螺。 织纹螺的外形细长,尾部尖锐,螺壳通常带有紫褐色条纹,大小和指甲盖差不多。 国家早就出台了严格的规定,2012年原卫生部发布了重要的公告,明确禁止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2016年国家食药监总局再次重申这一禁令。 即便法律多次强调,但民间私自采捕、食用的现象任旧存在,要想彻底消除隐患,需要公众积极配合。 一旦出现口唇麻木、恶心等症状,必须立刻就医,医生建议在送医前能够尝试催吐,但不能依赖民间偏方。 秦皇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年发布的消费提示提到,在赤潮高发期间,海虹(贻贝)、牡蛎、扇贝、蛤蜊、毛蚶等贝类容易蓄积麻痹性贝类毒素。 赤潮发生时,有毒藻类大量繁殖,贝类通过滤食把这些毒素储存在体内,尤其是消化腺等内脏部位。 普通消费者很难从外观判断贝类是否含毒,如果实在要吃,购买时一定要挑选出正规渠道,避开赤潮产区,同时控制食用量和频率。 提高警惕、遵守禁令、主动拒绝危险“美味”,这样才可以保护自身和家人的健康。 1. 澎湃新闻:吃一颗就可能致命,发现立即举报!多地发布警示 2024-08-202. 长城网:吃一颗或致死,毒性高于砒霜!北京发布食品安全风险提示 2024-08-073. 北青网:“再也不敢了!”煮熟也无法完全去除毒素,浙江女子吃螺进EICU 2024-08-164. 秦皇岛消防:紧急提示!这些海鲜全都有毒!误食可致死!2021-05-2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35岁女游客高反离世 稻城亚丁景区:她走的金刚挑战线万理财款提现时变成了牛肉 项目8年吸金5个亿 35岁女游客高反离世 稻城亚丁景区:她走的金刚挑战线万理财款提现时变成了牛肉 项目8年吸金5个亿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汉王首款彩墨办公本 M10C 开启预约,安卓 14 系统、免费 OCR 小米米家洗衣机 Pro 蓝氧智投洗烘 12kg 预售,国补价 2399 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