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最后一天,我们把分红作为2025年的第一封‘红包’,分给村民。”南沙横沥镇冯马二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杜燕峰满脸笑容,她表示, 实现零突破的不止冯马二村。2024年7月,南沙首次将全面消除“零分红村”作为重点工作。 截至2024年12月,南沙核定为“零分红”的14个行政村、44个生产队顺利全部实现分红,人均实现分红约791元,破除多年来“零分红村”的困局。 走进横沥镇冯马二村农耕研学基地,大片玉米田映入眼帘,往里走,你能看到颗颗饱满、色泽诱人的鲜食玉米,小巧可爱的鲜甜番茄,翠绿如玉的黄瓜挂满枝头。 该基地是区属国企南沙现代农业集团属下明珠农业公司与冯马二村携手开展的农耕研学合作项目。 结合企业与对接村的真实的情况,因地制宜,将研学、农事体验、文化表演和农产品销售等元素有机结合,打破了传统单一模式,为群众提供更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2024年该项目为我们增加了6万元的村集体收入,让6、7、8生产队得到了人均约100元的分红收入。”杜燕峰表示,虽然此次分红不多,但打破了多年来这三个队多年无分红的困局,“村民们还是很高兴的,也看到了希望。” 杜燕峰介绍,冯马二村一共有8个生产队,由于征地拆迁等原因,除了6、7、8生产队外,其他5个队每年都有分红。“我们村是纯农业村,辖内土地几乎都是永久基本农田,因此很难发展工业产业,村集体收入也很难有突破。” 在2024年7月接到消除“零分红”任务时,杜燕峰很是苦恼。“在南沙现代农业产业集团帮扶下,我们双方一同探索尝试农耕研学这一创新路径,既发挥了村里丰富农业资源文化优势,又提升乡村知名度,以此带来村集体经济的稳定增收。” 她表示,接下来,计划将村里3000多亩土地连片集中流转,同时也将持续探索农文旅融合道路,推动村集体分红明年再上新台阶。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要让村集体经济发展成为有源之水,让和美乡村建设成为有本之木。 冯马二村作为南沙消除“零分红村”的典型案例,不仅仅提升乡村经济,同时也进一步深化南沙“百千万工程”。 “去年7月,南沙作为广州首个将消除‘零分红村’作为重点工作任务的区,为广州壮大乡村力量,推进城乡区域融合起到了非消极作用。”南沙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蔡美露说道。 南沙以“党建引领、村企联动、优势互补”为原则,组织6家区属国企与14个“零分红村”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系,全面整合和动员所有可用的资源、政策等要素,推动建立帮扶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10个。 这些项目涉及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新建停车场、推动土地流转、推广光伏项目等方面,持续为村集体带来稳定的收入来源,将为“零分红村”带来经济效益138万元。 激活产业“造血”功能是南沙消灭“零分红村”的一大“绝招”。除了盘活闲置用地,南沙引进各种新兴起的产业进驻乡村,打造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增长极”,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在横沥镇新村村智慧型都市立体农业设施食用菌产业园,一个个大型的“蘑菇盒子”智慧菌仓内,金耳菌、秀珍菇、草菇等菌菇在其中静静生长。 “每个菌仓的温度、湿度、光照等都能够最终靠系统调节,模拟创造出最适合菌类生长的环境。”广州蘑菇盒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牟剑秋告诉小南,目前公司在新村村有20个“蘑菇盒子”智慧菌仓,还有配套的实验仓等。 牟剑秋表示,目前,新村蘑菇盒子智慧型都市立体农业设施食用菌产业园园区一期建成,年产值可到1000万—2000万元;二期建成后,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以上,将大幅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产城融合。 “到采摘忙的时候,我们一天还要雇佣20多位本地村民帮忙采摘,进一步提升周围村民的收入。”牟剑秋介绍道。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怎么来实现可持续分红、推动村集体发展,南沙正在探索。 日前,南沙区委常委会、南沙开发区(自贸区南沙片区)党工委会议提出,要坚定不移把”百千万工程“作为牵引高水平发展全局的重大举措抓紧抓实,狠抓改革创新,深化镇街扩权赋能改革、土地综合管理改革和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全力消除“零分红村”。 “我们将持续发挥区属国企的帮扶力量,积极探索多途径、多模式、多元化集体经济发展途径,慢慢地加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让村民股东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推动城乡共同富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新态势。”蔡美露说道。